发布时间:2025-04-02 09:13:29 来源:咸阳日报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有一家咖啡馆显得有些特别——这里没有"欢迎光临"的问候,店员们用温暖的笑容和手势迎接着每一位顾客。这家由听障人士担任店员的咖啡馆,正在用一杯杯香醇的咖啡,打破有声与无声世界的隔阂。
小小的店铺,“润物细无声”。
小润和小澜正在制作咖啡,店里可爱黏人的小鹦鹉“监工”。
店长刘雨彤(右)在旁协助。
制作手冲咖啡。
走进位于渭城区中山街的“无声咖啡馆”,仿佛切换到了“静音模式”,踏进大门的那一刻耳边没有常见的“您好”,取而代之的是店员温暖的微笑和手势指引。点单台上放着手写板、二维码和简单的手语图示,顾客通过手语、写字板或简单的眼神交流来选择自己想喝的饮品。
“刚开始会担心与顾客沟通障碍,但很快就发现,交流不一定要靠语言。”一旁的店长刘雨彤负责咖啡店的日常运营,她告诉记者,微笑、点头、手势,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对话的方式。
小润和小澜是店里的咖啡师,经过半年的培训,她们已经学会各类咖啡的制作方法,虽然听不见咖啡机的声音,但她们能精准掌握每一杯咖啡的萃取时间,通过震动计时器和视觉提示来控制冲泡流程,能根据顾客写下的要求来调整甜度与温度。
小澜打扫店铺。
跟客人用手写板沟通。
客人用手语跟小润说谢谢。
“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听障群体的世界,也让听障人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咖啡馆创始人李凯介绍,这家店的初衷不仅是提供一杯好咖啡,更是搭建一座无声与有声世界之间的桥梁。
第一次来的顾客往往会带着些许好奇,但很快就会被这里的氛围感染。“起初我不知道怎么点单,有点紧张,但店员耐心地用写字板和我交流,还教我简单的手语。”顾客郭林清说,“后来我发现,这种‘慢交流’反而让我更专注,更珍惜每一次互动,在这里,咖啡的味道似乎更纯粹了,因为你会更用心去感受,而不仅仅是匆匆喝一杯就走。”
“无声咖啡”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它也在推动社会对听障群体的关注。李凯告诉记者,在开店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渭城区残疾人联合会与渭城区中山街街道办给予了大力的帮助与扶持,不仅提供了政策指导,还帮助对接了多位残障人士,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愿望,后期还将开展茶艺、手工等课程为更多的听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很多人对听障人士有误解,认为他们能做的工作有限,但其实只要提供合适的支持,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各种岗位,甚至比普通人更专注、更细腻。”
闲暇之余小润和小澜去其他咖啡店品尝学习。
和普通的女生一样,工作之外也有“搞怪”的一面。
客人用手写板给她们鼓励。
在这家“无声”的咖啡馆里,没有嘈杂的对话,没有匆忙的催促,只有咖啡的香气和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这里成为了展现城市包容与温度的重要窗口。当记者问起你们喜欢这份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当记者再次询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小润和小澜一笔一划地写道“创业开店,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或许,真正的沟通从来不需要太多言语,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正如咖啡馆墙上的那句话:“这一家安静的咖啡店,助力于为听障人士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展现自我的舞台,想象一颗咖啡豆所存在的巨大潜力,用心传递爱的潜力。”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田 周季 文/图